古代军事战争,从东北入华北,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?
从东北入华北,其实不止一个山海关,之所以有这个印象,是因为明朝末年与后金的战争多发生在辽西走廊~山海关地区。
明朝末年,长城以北是蒙古,山海关以东是后金,后金最初只能走山海关是因为疆域局限于辽东,向西便是蒙古,没有其它的路可走。
公元1635年,皇太极击败了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,并接收了传国玉玺,此后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。
与此同时,后金的疆域包括了漠南蒙古,其最西发展到了今甘肃一带。此后后金进入华北的通道从燕山南下中原便有四大通道——居庸关、古北口、喜峰口、冷口。
1639年,明将卢象升便是在河北巨鹿大战清军,清军已经深入大明腹地,而皇太极便是进入华北便选的是古北口。
居庸关,在秦汉为上谷郡(今河北怀来—延庆);
古北口,秦汉时代为渔阳郡(今密云);
喜峰口,古称卢龙塞,秦汉时为右北平郡(今河北遵化),当年曹操征讨乌桓曾经走过此路;
冷口,秦汉时为的辽西郡(今河北迁安)。
但这不代表后金可以不考虑辽东的大明铁骑,由于山海关在中间的阻隔,不取山海关,清军便极易被明军切断后路。
答:山海关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关的原因是。辽西走廊全长185公里,最宽的地方有十几公里,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,山海关就在辽西走廊的最窄的地方。也是最容易通过建造关隘的形式进行防守的地方。
当然了 ,从东北进入中原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。不然为何要建造漫长的长城呢?长城就是用来阻隔北边的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屏障。山海关是第一关自然会有第二、第三、第很多关。
历次进入情况如下
1.1629年 崇祯二年 。后金兵分三路,一路攻打入大安口,参将周镇死亡;一路攻入龙井关,一路攻打洪山口,明参将张安德等败逃,张万春降。蓟州被围,十一月,京师***。
2.1634年,崇祯七年。七月初八日入上方堡,进围宣府,不克,改走应州,兵掠大同,攻陷得胜堡。
3. 1635年崇祯八年 由大同府平虏卫入塞 ,于析州劫掠 ,复由平虏卫出塞。
4.1636年崇祯九年 6月27日,阿济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、独石口。明军退保昌平,清兵再侵居庸、昌平北路。接着又攻下宝坻、定兴、安肃、大城、雄县、安州丙子胡乱等近畿州县。整个北京城已经非常的混乱。这次进攻发现整个长城防线形同虚设。有没有山海关结果差不多。
5.1638年 崇祯十一年。清兵入寇。崇祯帝召宣、大、山西三总兵入卫京师。清军分二路进至墙子岭、青山口11月,清兵绕道入长城,深入京都南,进攻高阳城。卢象升战死。12月保定失守,清军即乘胜长驱直入,分陷昌平、宝坻、平谷等地。
提问者纳闷的是:不就是组团溜达嘛,为啥非走道路,那不能溜达过去?什么后勤运输,粮草,泥泞程度,河流宽度,水深,药品,箭矢,工具,兵器,盔甲,道路宽度,通过效率,各兵种行军间搭配,通信联络如何保持,保持具甲的随军行进中如何快速着装。侦察兵周围的清理等等因素都不存在,就是翻个山嘛,多大点事。另外,正是因为山海关没有拿下的原因,满清几次绕道进入华北地区,抢完也站不住脚,只能退回去。山海关一丢,满清就在华北平原站住脚了。就三个字:后勤线
古代军事战争,从东北入华北,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?其实原因很简单
占领山海关的目的是稳扎稳打
古代侵略分为两个可能,一个是掠夺财富,一个是占领地盘,就拿明清战争来说,如果满清军队想要绕过山海关攻打北京,以其机动性这是做得到的;但是1644年满清是想毁灭大明,建立满人的统治,这就得必须攻下山海关,否者就有可能被明军两面包围这就得不偿失了
而且山海关的确是一个战略重地,因为山海关地扼东北进入华北首要通道——辽西走廊的咽喉。
东北进入华北首要有三条通路:第一条是由通辽经赤峰过居庸关进京入关。第二条是由向阳经承德过古北口进京入关。第三条是由锦州、葫芦岛经秦皇岛过山海关入关。第一条路间隔最远,第二条次之,两条路都要远绕深入燕山腹地,山路险恶,无路迂回,为作战行军不可取也。第三条路相对最为平坦,间隔也最短,山海关北依燕山,东傍渤海一处险恶,夺此关口即打开了入关通道。这也是为何从明清到民国,山海关始终为人所重视的原因
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,如有出入还请斧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