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,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?
怎么听都像是武侠***。
四大高手隐居深山,刘邦三顾茅庐(这个成语用早了)去请,就没有出来做官。
他们已经看淡人生,在深山了此一生。
忽然有一天,有人请他们出来当群众演员。
他们就屁颠屁颠去了,然后给刘邦说:“哎呀太子是个贤人,我们来辅佐他”
你们四个家伙千年的修行,怎么就一下子破功了呢?
再说了刘邦的智商就那么不在线吗?
刘邦是什么人?
他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,什么人有用我就用什么人,光会夸夸其谈的儒生,他一把摘下帽子,就往里尿尿的。
但是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,能为他攻城略地,他立刻转变脸色。
商山四皓的记载出自于《史记留侯列传》。当汉高祖意欲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时,张良出谋划策让吕氏家族请出商山四皓作为太子刘盈的幕僚。当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时,就彻底放弃了废立太子。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否仅仅因为商山四皓的出山呢?
根据《史书留侯列传》的记载,商山四皓是秦朝设置的七十博士中的四位,在秦末战乱中,商山四皓结伴隐居商山(今陕西商洛)躲避战乱。
再看秦朝设置的博士制度,显然是向齐鲁一带稷下学宫学习。根据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,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在咸阳设置七十博士官延揽天下贤才。商山四皓能位列其中,必然是博学有才之士。
而在《史记留侯列传》中又说,刘邦登基之后多次派人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官,但都被拒绝。而在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之时,吕后请张良出谋划策,张良指出只要请动商山四皓出山就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。于是吕后让弟弟吕泽请出商山四皓到刘盈身边辅佐。
正如张良所料,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之后,就告诉戚夫人,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。于是断绝了废立太子的念头。此后在史书中再无商山四皓的记载。
从上述的史书记载来看,商山四皓就是四个前朝遗老,根据秦朝的博士制度,这些人在秦朝主要的职责是“通古今、辨然否、掌教职”,通俗点讲就是国策顾问和教育官员。这样的身份背景就能让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如此忌惮?
从刘邦的性格个性来看,他出名的讨厌儒生,虽然也会用儒生,但是大体上都是要这些人有真才实干,且不论商山四皓是否有真才实学,他们年逾古稀,无兵无权,常年隐居即使有些名望又能让刘邦有多少忌惮之心呢?
还有一点就是秦朝的博士不止他们四个,而是有几十个之多。就算因为战乱等因素人数有所减少,但也并非就没有其他人。比如早已进入西汉***的叔孙通就同样是秦朝的博士。所以刘邦手下并非没有这样的人才,商山四皓的重要性还远不到让刘邦放弃废立太子之事的程度。
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“商山四皓”到底是什么来头?
“商山四皓”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:东园公唐秉、夏黄公崔广、绮里季吴实、甪里先生周术。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,分别职掌:一曰通古今;二曰辨然否;三曰典教职。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,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(即后来的汉惠帝)。后人用“商山四皓”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。
唐朝诗人李白曾作《商山四皓》一首,诗曰:
白发四老人,昂藏南山侧。
偃卧松雪间,冥翳不可识。
云窗拂青霭,石壁横翠色。
龙虎方战争,于焉自休息。
秦人失金镜,汉祖升紫极。
阴虹浊太阳,前星遂沦匿。
一行佐明圣,倏起生羽翼。
应该是看到了刘汉王朝的未来了吧
汉朝代秦而立,反秦浪潮起于陈胜吴广那句:“王侯将相令有种乎”的颠覆贵族血缘世袭的口号,却成于高打六国旗帜的六国群雄。刘邦虽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帝王。然而出身平民的他,却仍受着各方的质疑,既是是跟随他征战天下的战将诸侯都不能尽心效忠。他也不得不面对不断的背叛。
自古都是马上得天下,而下马治天下。
天下的离心离德,人心不归,即使是现在刘邦现在能压制住天下潜藏的不服之心,如果又一个如陈胜吴广或是如项羽的出人物现又该如何?他的二世如果是个柔弱的君王又该如何?
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,并以武力治天下,将所有能统一的都统一了,然而却轻视知识者,没将天下的人心统一。致使天下尽归于秦,却人心不聚。秦始皇一死,帝国即刻崩塌。
而商山四皓的作用就是收拢人心,使得天下心向汉朝。作为士人领袖,他们有着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,有他们话语加持,汉帝国的正统地位才会在天下人心中真正的树立起来。
因此刘邦曾亲自请商山四皓,但却是不得。
今他们来辅佐太子刘盈,一是使得刘邦对刘盈能力刮目相看,更重要的是作为士人代表、意见领袖,在当时更是代表着天下人的人心。
在此时辅佐刘盈即是表明士人百姓对刘汉王朝的态度的转变,而有他们的辅佐即是天下归心的开始。
因此刘邦才会在看到刘盈身边四个八十多岁老人是会发出那句“太子羽翼已丰”的感慨,不再做易储的打算。
历史上有哪些正史里记载的恐怖***?
父自食其子,人有争其肉者,曰:“此吾子也,汝安得而食之!”——五代史
鲁迅曾经写过:我翻开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年代,……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,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“吃人”!
当然鲁迅说的吃人是抨击封建礼教与当时的社会,但就算是狭义的意思,历史书中也从未断绝。尤其以唐末及五代史为最,翻开一看,让人感到头皮发麻。
秦宗权,唐末一路诸侯。这位没有太多人知道的唐末将领,以极端的残暴恐怖留名史书。
资治通鉴记载:
其残暴又甚于巢,军行未始转粮,车载盐尸以从。北至卫、滑,西及关辅,东尽青、齐,南出江、淮,州镇存者仅保一城,极目千里,无复烟火。
蔡州军团过后,能烧的烧光,百姓全部掠走,以至于朝廷收复后“鞠为煨烬,寂无鸡犬之音”
且要知道秦宗权的活动范围是在如今河南、山东、江苏一带,即便是古代也是开发比较早,经济比较好的地方,然而秦宗权过后“鱼烂鸟散,人烟断绝,荆榛蔽野”,这是一幅末日景象,哪还有半点大唐气息,中原神州景象。
当然到了五代,战乱频繁,真是“皇帝轮流做”,有军队就能上位,频繁的战乱已经让吃人不再是多么为难的事情。
历史上有正史记载的人殉,真的很让人恐惧。人殉暴露了人性的黑暗自私与恐怖。
据记载,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,他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名叫滕玉,阖闾十分疼爱她。有一次,在一次家宴上阖闾吃到一条非常美味的鱼,就忍不住多吃了几口,他又想这么好的美味一定要与爱女分享,所以他就把剩下的鱼拿给腾玉吃。哪知他的女儿平时骄横惯了又加上叛逆,根本不领情,她认为这是父亲吃剩下的才让她吃,一气之下***了。一个公主就这样香消玉损,阖闾悲痛异常,他给女儿修建了豪华庞大的陵墓,又拿出吴国最好的东西给女儿陪葬,又担心女儿在另一个地方孤单无人照顾。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人为他女儿陪葬。
等到她女儿葬礼的那一天,他让人去各个街道停留舞动白鹤,白鹤是用竹子做的,白娟做身体和翅膀,百人牵线舞动,那白鹤翩翩起舞,非常优美,全城及城附近的人都被吸引过来,他们一路追随着白鹤走进了墓室里,此时此刻墓室的门突然关闭,里面有暗器射杀,所有进去的送葬的人和看热闹的人都惨死在里面。史书记载,这次被殉葬的人有上万之多,手段残忍令人发指。
据《史记·秦本纪》(卷五)有这样的明确记载:「二十年,武公卒,葬雍平阳。 初以人从死,从死者六十六人。」由此秦国人殉制开始。
秦武公陪葬的66人还不是最多的,据近年公开的考古资料,中 国考古专家对陕西凤翔县一带的秦公陵区考古发现,秦穆公的大墓,发掘出 殉人尸骨多达184具,有些尸骨凌乱估计被砍杀,与《史记》等书上所记的秦 穆公殉人一百七十七接近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,其中有三位良臣跟着殉葬。秦穆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,一次与群臣饮酒,趁大家喝的迷迷糊糊说:“咱们君臣,生时同乐,死后也要同哀呀。”奄息、仲行、针虎三名大臣为表忠心,也许是喝醉竟当场说,愿随他共死。结果穆公死后,他们也就跟随他进了陵墓。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,秦始皇后宫七国宫女嫔妃佳丽1万余人死于秦始皇陵中,为了防止陵墓泄密大批的修陵工人被封在墓穴中,无一人生还。赵高谗言胡亥,残杀亲兄弟姐妹30多人,赐死扶苏,戮死六公子,车轮碾压肢解十位公主,公子高无奈请死才落个全尸。专家在秦始皇陵周边小墓发现大型杀殉坑,死者有的颅骨上穿着箭头,有的身首分离,骨骸上刀痕斧迹,惨不忍睹!
此后的汉武帝刘彻、元朝各个皇帝,元还大肆鼓励民间殉葬行为,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纷纷效仿,中间虽然有人制止但是丑陋残酷的人殉制度还是持续到清朝,康熙下诏人殉制度终于被废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