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?
1 三月三是春天的一个传统节日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。
2 据传三月三最初是为了祭祀江河水神龙王,以祈求水灾无情,农业丰收。
现代人则将其作为春游踏青、***健身的日子。
3 三月三的习俗各地略有不同,如南方有草鞋戏、踩高跷等活动,北方则有放风筝、扭秧歌等。
无论哪种习俗,都代表着人们对春天生机勃勃的向往和祈愿。
三月三,又称上巳节或者叫三月节、春季节等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关于三月三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,但其中一种认为是因为三月三日的地支是巳,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,巳代表着驱邪,所以在这一天进行祈福祭祀会带来好运。
在三月三这一天,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,比如向神佛供奉香烛、祭祀祖先、请神卜卦等。另外,三月三也是祈求驱瘟疫的节日,因此在江南地区,还有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,就是放龙舟。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彩龙舟,并将其放入江河中,以驱走瘟疫。
此外,三月三也是女儿节,人们会举行婚嫁仪式,赏花赏景、游戏剪纸、舞狮龙、踏青郊游等活动。在南方地区,人们还会***摘野菜、吃青团、打春牛等,庆祝春天的到来。三月三的风俗不仅具有地域特色,还蕴含着人们对生命、自然、神明的崇敬和感恩之情。
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源自于“上巳节”。“上巳节”原指阴历三月上旬巳日,因为冬去春来,气温明显上升起来,古人相信在这一天去水边用水来洁净身体,会涤除秽污和不祥,称之为“修禊”。
后来,在曹魏时把它固定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,并把原来的“修禊”进一步演变成为到水边宴饮,到郊外春游的节日,在民间影响颇广,深受人们喜爱并一直延续至今,这就是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的由来。
其实,“三月三”不单单是汉族的节日,其它各少数民族,如壮族、苗族、瑶族、侗族等等民族的人们,也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活动及聚会。特别是青年男女,穿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,纷纷走出家门进行山歌、舞蹈等一类的庆祝聚会活动。
尤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,已把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当成法定节日,进行旅游推介,吸引了大量游客过来观光旅游,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。
来历:农历三月初三,俗称“三月三”,是广西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。壮族歌圩节的起源,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据记载,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。宋元以后,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,歌会十分盛行。到了清代,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“歌墟”。
壮族“三月三”的歌圩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,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,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,接待外村歌手。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,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。小的歌圩有一、二千人,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。
据说刘三姐是壮族人,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。从小爱唱山歌,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,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,刘三姐“成仙”的日子,唱山歌三天三夜,歌圩就此形成。
每到“三月三”前几天,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。人们***来红兰草、黄饭花、枫叶、紫蕃藤、栀子,用这些植物的汁来浸泡糯米,做成红、黄、黑、紫、白五色糯米饭。相传,这种食物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;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。吃了这种饭,人丁兴旺,身体健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