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水头石材产地批到广东揭东炮台镇有多少公里?
驾车路线:全程约318.8公里
起点:中国·水头中国石材城
1.泉州市内驾车方案
1)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,行驶20米,右前方转弯进入福昆线
2) 沿福昆线行驶3.2公里,朝G15方向,右转
3) 行驶640米,朝翔安/厦门/汕头方向,稍向右转进入水头互通
2.沿水头互通行驶620米,直行进入沈海高速
3.沿沈海高速行驶275.4公里,朝揭阳/梅州/高铁站/机场方向,稍向右转上匝道
4.沿匝道行驶550米,直行进入汕昆高速
5.沿汕昆高速行驶28.0公里,朝G15W3/甬莞高速/潮汕/潮州方向,稍向右转上匝道
广东揭阳炮台地区那个姓氏最多?
据我所知是 吴姓
炮台镇人口接近14万 吴姓大村落 新寨社区 南潮社区 加起来就超过2.1万人 加上 大洋村 石牌村 吴姓是炮台人口最多。
揭阳素称林半县 其实整个揭阳人口陈姓最多,揭阳市区 磐东姓林最多 东山姓黄 最多 而揭东榕江北河沿岸的曲溪 吴姓 江姓 最多 吴姓略多一点 ,地都 郑姓最多 炮台吴姓人口最多。
清朝的炮台如何瞄准对面物体?
有关近代海军、海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,陈悦来回答。
清代炮台火炮仰角是固定的这种情况,主要存在于第一次***战争时代及之前,是当时中国炮台、城池火炮的一大通病。其主要缘由,则是源自中国古代火炮技术的一大重要短板,就是火炮配套的炮架发展非常滞后,往往古代火炮只有炮管,而没有专用炮架,这样不仅是无法调整较大的炮管的俯仰角度,也不可能实现这种火炮的左右旋转。
上面这种情况听起来多少会有点感觉匪夷所思,但却是中国火器史上的尴尬事实。明代,随着西洋火炮设计的传入,中国也出现了仿造的西式炮架,但主要用于重量较小的火炮,守城、守炮台的大型火炮并没有这样的情况。
(甲午战争时代,日军在金州城墙上看到的中国传统火炮,所***取的就是堆土堆安装的方式。火炮仅有炮管,并没有炮架)
在第一次***战争时代,中国城池、炮台上安装火炮的办法非常原始,即在炮位上堆出一个土堆,把炮管稳稳置于土堆上。这种火炮的俯仰角、周向射界都是固定不可调的。
言归正传,这种火炮怎么瞄准目标呢。因为第一次***战争及之前的中国大型火炮,尤其是铸铁炮,材质很差,铸造工艺也很一般,炮膛内装入的发射药数量非常有限(为防炸膛),且***用的又是球形炮弹,火炮的射程相当短。
其瞄准,说好听一点是守株待兔,即等待目标进入我方火炮的射界内。说难听一点,纯属是瞎猫碰死耗子。这种纯粹等目标自己撞上门来的瞄准法,命中率是相当相当低。
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第一次***战争时代,中国的火炮大多是***取直射,还没有成熟的运用抛物线弹道的现代炮术概念。
在这种情况下,安装在高高的炮台上的固定炮管,要想命中目标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你去景点看到的大炮都是用水泥固定在砖台上,因为这样便于保养,而且成本低,但事实上清代的炮台可不是这样的,首先一点,清代晚期以前没水泥啊!
事实上在厦门这边的胡里山炮台,对很多大炮的安置就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,一些在城关上和射击点的大炮,并没有用水泥固定住,而是复原了炮车,或者有保存的炮架。
因为明末清初之际,已经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,并且在中国***任职官员,在对中国的***升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南怀仁帮康熙皇帝进行火炮规格制定时,也教会了炮手如何准确的使用火炮瞄准,大炮有进行角度调整的规尺,也有准星,还有相应距离使用的火药量的规格。另外清代的炮车已经与欧洲的相当,可以缓解火炮发射后的后坐力,也可以横向移动,然后改变射击范围。
炮台的修筑也是类似城堡型的,有***库、屯兵室、军备室,而且往往是多个堡垒互相呼应。在清朝前中期沿海炮台修筑很多,主要是防备郑氏家族和海盗,中期开始海防荒废,炮台修补情况不佳,这点在马嘎尔尼的报告中也有说明。但是在***战争前夕,林则徐、邓廷桢等一帮有志官员充分意识到海防线的重要性,于是在福建广东多筑炮台,这也是***战争早期英军难以从广东福建登陆的原因。
总而言之,古人不傻,不会弄一些没用的东西在那做摆设的。